首页 > 生活 > 正文

环球百事通!【山里山外贵州人】西单闹市里,时光镌刻的苗绣艺术

2023-04-26 16:01:12来源: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朱红色的木门往外,大大地敞着。


    (资料图)

    阳光绕过青瓦屋檐,热热闹闹地挤了进来。45度的夹角,刚好把龙婷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她俯身从一旁的竹篓里拿起眼镜,绕过两鬓碎发,端正地架在鼻梁上。顺手在绵绵密密的扎线中抽出一根绣线,细线如丝,往嘴里轻轻一咂,飞速地穿过针眼,留下细小的纤维在空气中跳跃。

    中华民族服饰展馆里,龙婷正在进行苗族刺绣(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美伊 摄)

    晴好的时候,龙婷喜欢就着马扎倚靠在门边,眯着眼睛仔细绣上几个小时。那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腿上摊开的青色布片,自右下方起针,两根为一簇,反挑正取,在经纬交错间找寻节奏与韵律,让每一个针脚、图案到达应许之地。

    偶尔,龙婷会抬起头。屋外,繁华的西单商圈,高楼大厦把天空纵向切割成两半。身后,光影交错间,故乡的大山巍峨伫立,漫山遍野色彩各异的花开得正好,鲜艳美丽。

    展馆外的景色(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美伊 摄)

    这些花,开放在1940公里以外的贵州省黔东南州,龙婷的故乡施秉县龙塘村便镶嵌在开满花的山间。

    那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却有着层层梯田和依山而建的木楼;那里没有灯红酒绿的繁华,却有着古朴静谧的苗寨风光;那里没有人头攒动,却能看到鸡鸭成群,繁星点点……

    仿佛命定一般,苗寨里长大的孩子,自小便浸泡在苗绣的世界里。

    苗绣手艺从祖先、老祖、外婆、母亲再到龙婷,一代代传承下来,就像蹒跚学步、咿呀学语般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苗绣图案上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美伊 摄)

    6岁时,龙婷就已掌握了大部分苗绣的技艺。一根绣线是她的画笔,饱蘸着大自然的慷慨与馈赠,在飞针走线之间,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四季的轮回、苗乡的纯粹丝缕清晰地绽放在画布之上。

    “妈妈常说笨鸟先飞,所以我就拼命学呀学呀,没想到学着学着,就真正爱上了。”14岁那年,母亲把龙婷送到了县城绣花厂,在那里,龙婷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数纱绣、双面绣、锁绣……蝴蝶、牡丹、铜鼓……指尖上的图案跳动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每平方厘米的微观世界里,演绎着精彩绝伦的几何哲学。

    “人生就像苗绣,一针一线,急不得。”龙婷静享着属于苗绣的慢时光,在布上经纬间延绵出生命的脉络。结婚、生子,如同一张张绣品完成,拼凑出龙婷从容却幸福的人生。

    “最后绣品将会缝制到衣服上,至此,才算是完成了装饰的使命。”而龙婷的使命,也才完成一半。

    龙婷正在进行数纱绣展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美伊 摄)

    2006年,龙婷的姐姐龙禄颖从深圳打工返乡,在施秉创办了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这一年,龙婷与当地许多绣娘一起,进入公司,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飞大连,跑成都,走广州,赶武汉,龙婷的生活节奏变得快了起来,手中的苗绣也慢慢为更多人所青睐。

    领带、披肩、纱巾,越来越多的装饰品镌刻上苗绣技艺,把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链接起来,在焕新中生命力得以延续,实现了价值的重塑。

    展馆里的苗绣作品(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美伊 摄)

    龙婷深深感受到,手中的针线,不仅带给了苗族同胞温饱与自足,更带领她用更高、更宽广的视角去认识苗绣的意义,从而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延续非遗的火种。

    所以当接到电话,询问是否愿意前往北京作为中华民族服饰展贵州馆的非遗展示人时,龙婷没作过多的思考,一口应了下来。

    “苗绣值得被更多人看到。”龙婷很骄傲,自己成为了那个站在全国文化中心,向北京乃至世界推广苗绣的人。

    中华服饰体验空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美伊 摄)

    稚气未褪的学生,热爱艺术的青年,头发花白的老人……陆陆续续前来的参观者在龙婷身边驻足,惊叹于这一针一线的精巧。龙婷记得有一位老者,静静地蹲在一旁看了许久,屏足了气,好似怕惊扰了这巧手编织的美梦。

    “咚咚咚……”远处隐约响起的钟声将龙婷的思绪拉回现实。恍惚间,42年的苗绣岁月仿佛是卷入时间长河的一粒沙,龙婷低头看着眼前的绣布,方寸之间,苗族的历史已跨越千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美伊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

    标签: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