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正文

焦点播报:92家百亿私募仅24家赚钱,迎水投资2022年夺魁,上年冠军冲积资产亏损超35%

2023-01-10 13:31:00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1月10日讯(记者 黎旅嘉)2022年,A股市场风格巨变,这一背景下,私募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百亿私募中,既有私募因业绩不佳暂时掉出百亿私募阵营,也有22家管理人在2022年新晋百亿私募管理人,其中管华雨的合远私募、周应波的运舟私募不仅成立于2022年,更是在公司开启募资之后的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就成功超越百亿规模。

2022年百亿私募的整体业绩如何?


(相关资料图)

1月9日,私募排排网发布2022年度百亿私募业绩榜单。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在112家百亿私募中,有业绩展示的私募管理人为92家,2022年平均收益为-7.16%,取得正收益的百亿私募占比26%。迎水投资、玖瀛资产、明毅基金位居百亿私募年度业绩榜单前三名。

超七成浮亏的百亿级私募中,多家私募为曾经的业绩冠军,道歉和反思投资上的失误,也成为去年私募行业的关键词。

展望2023年,从近期多家百亿级私募发布的年度策略来看,头部机构对于今年市场较为乐观。其中,相聚资本总经理梁辉认为,今年市场大概率将上演春季行情。随着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化,消费数据持续向好,经济基本面出现拐点并持续改善的时间或在春季,这也对应着股市扭转颓势的时间点。“后续随着影响股市走向的两大利空因素出现反转,A股有望走出‘回血复苏’的重振行情。”

迎水投资2022年夺魁

1月9日,私募排排网发布2022年度百亿私募业绩榜单。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在112家百亿私募中,有业绩展示的私募管理人为92家,2022年平均收益为-7.16%,取得正收益的百亿私募占比26%。迎水投资、玖瀛资产、明毅基金位居百亿私募年度业绩榜单前三名。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其中,迎水投资以17.05%的收益夺冠,也是2022年度唯一一家收益超10%的百亿私募。值得一提的是,自2017年以来,迎水投资的年度收益较大盘均取得正超额,其业绩爆发期为2019年,全年收益高达104.30%。迎水投资成立于2015年6月,公司有卢高文、陈远芳、姚洁俊三位基金经理,目前旗下有372只产品正在运行中,

图片来源:私募排排网

百亿私募榜单的第二名是来自深圳的玖瀛资产,作为多资产策略代表,公司今年以来收益8.79%,是百亿私募的第二名。据悉,玖瀛资产采取低相关性的大类资产间的不同策略形成低相关性的多资产多策略组合,通过均衡及动态调整的资产配置对多资产及多策略进行基于风险及收益的平衡目标配置,目标为抵御资产周期拐点中对不同资产的系统性冲击及波动影响,并且把握大类资产轮动带来的均衡收益。

明毅基金2022年收益8.49%,是百亿私募的第三名,也是百亿债券私募的第一名。据了解,明毅基金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专注债券市场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主要以债券资产配置和流动性管理为主,同时也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员和中国银行(601988)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会员。

在百亿私募中,一村投资、上海宽德、思勰投资、珠海致诚卓远、洛肯国际、盈峰资本今年以来也获得了不错收益,年内收益均超5%,分别为7.39%、6.92%、6.62%、6.13%、5.65%、5.13%。

就量化私募来看,2022年百亿量化私募数量与2021年持平,28家百亿量化私募平均收益-1.33%,11家正收益,赚钱百亿量化私募占比40%,上海宽德、思勰投资、珠海致诚卓远业绩称雄。进一步而言,就在不少业内老将坦言投资失败之际,25家在2021、2022年震荡市中连续两年取得正收益的百亿私募中,量化私募也是其中主力军。

白鹭资管连续两年均取得正收益,其中2022年收益1.65%,2021年收益13.06%。白鹭坚持多策略理念,股票、CTA、期权三大硬核子策略持续迭代,发挥极端行情中回撤控制和稳定获取收益的能力。展望2023年,股票和期货迎来更多机会。目前疫情、地缘冲突等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消除,A股市场情绪正在明显修复,对于Alpha策略未来表现有了更多信心。同时,期货市场也处于近年来波动极低的位置,给未来波动上行留足了想象空间,是对CTA策略发挥非常有利的环境。

同样在2021、2022年均取得正收益的还有黑翼资产。展望后市,黑翼资产认为,随着国家防疫政策的转向和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市场信心逐渐修复,成交也开始修复,后市有望震荡企稳反弹,利好量化交易。在投资策略上,公司将继续深耕容量更大、持续性和稳定性更强的中频多元化策略,对基本面、机器学习、人工量价三大类因子持续迭代,进一步提升策略的有效性和市场适应性。

“冠军魔咒”再度应验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在浮亏的百亿级私募中,多家私募为曾经的业绩冠军,“冠军魔咒”再次应验。

其中,冲积资产、西藏源乐晟资产、东方港湾、趣时资产、正圆投资、汐泰投资、盘京投资、淡水泉投资、泓澄投资等多家百亿私募机构旗下产品在去年的亏损幅度甚至超过了20%、30%。

较受市场关注的如近两年新晋百亿私募的冲积资产。2021年其以较高的收益率拿下年度私募业绩冠军,2022年却遭遇了滑铁卢,旗下产品业绩亏损超35%。

图片来源:私募排排网

公募出身、私募“实战派”明星投资经理陈忠,前年从于翼资产“跳槽”,加盟冲积资产,吸引了大量客户资金跟随;同时公司旗下产品以突出的业绩表现崭露头角,管理规模迅速突破百亿元。

然而,近一年冲积资产却遭遇了大幅回撤,旗下产品平均亏损超过35%;其中,陈忠管理的部分产品,单位净值还跌到了0.8元附近。业内人士分析,在2022年波动剧烈的市场环境中,陈忠管理的产品频繁切换配置行业、加减仓位,却没有跟上市场节奏,可能是其表现不佳的原因。

此外,2019年、2020年均以翻倍的年度收益,斩获私募冠军的广东百亿私募正圆投资,在2022年也遭遇了市场逆风,业绩迅速“变脸”,公司旗下产品近一年平均跌幅超过20%;其中,去年3、4月正圆投资的产品一度净值暴跌,但5、6月迅速反弹,然而此后却没有保持住正收益,一路下跌。

2022年,A股市场风格巨变,这一背景下,私募行业特别是不少私募大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道歉和反思投资上的失误,也成为去年私募行业的关键词。

例如,2022年12月30日晚,私募大佬但斌在社交媒体上致歉,他坦言:“2022年即将结束,总结今年投资,比较失败。”但斌还称,“连续遭遇两年逆境,教训多多,需要内省。”

但斌称,2022年初他已经预见到2022年投资不太好做,所以做了风控,部分能做结构化产品的还做了有一定安全垫的蓝筹股雪球。目前还有一个多月到期,但很遗憾除了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公司和最大的软件公司没有敲入以外,前几个月没有敲入的现在都敲入了。当初虽然不看好,但没想到会跌超30%。

但斌还直言,东方港湾旗下多只产品在2-4月因“空仓”规避了大幅回撤,但也错失了4月底的反弹行情,没能抄底,却在6月追高买入,从而导致净值回撤,而且美股的部分投资10月至今也导致净值大幅回撤。

事实上,除东方港湾外,还有不少百亿私募2022年表现也同样不佳,也纷纷出面反思。

如百亿级私募敦和资管召开年终策略会,董事长施建军坦言,2022年没有跑赢市场中位数和行业平均水平,回撤明显大于同行。他反思称,一方面,资管产品对控制回撤要求较高,一旦净值接近预警线和止损线,投资就会非常被动,甚至导致一些投资动作“变形”;另一方面,投资不能过分集中,也不能过分分散,基金经理需要把精力放在最有优势的项目上,但产品收益来源也应做到多元化。

百亿私募永安国富旗下基金经理孟乐也在给投资人的一份《多策略系列产品运作说明》中反思称:“在2018年及2020年两次大的市场下跌过程中,我们选择逆向交易。但2022年,尤其在9月份以后,基金在下跌途中被动减仓,其他净值距离风控线较远的基金也选择保持极低仓位,这一方面源于基金风控条款的约束,我们无法在清盘线附近加仓;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我们对于相关情况没有分析和把握的能力。”

积极布局2023年行情

不过,进入2023年,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中国经济增长走向实质性复苏,不少机构表示,市场有望在今年迎来趋势性投资机会,而受益于经济复苏的消费、医药等板块,以及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制造业均将迎来布局良机。

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显示,最新私募仓位数据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0日,虽然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为79.15%,在前一周的基础上下降了0.87%。但百亿私募、五十亿私募以及五亿私募仓位指数较此前一周均有小幅上升,其中百亿私募仓位指数为77.79%,在此前一周的基础上增加了0.93%。

在加仓之余,百亿私募也集体看多2023年市场。近期,多家百亿私募发布2023年投资展望。

仁桥资产认为,2023年,在市场整体回暖的过程中,价值风格有望脱颖而出,重回舞台中央,看好低估值的核心资产在2023年的表现。“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将成为风格持续演变的重要催化剂,消费的潜力和后劲亦不容小觑。

汐泰投资表示,2023年中国经济预计将出现明显复苏,复苏程度大致可以定位为“中性偏乐观”。从A股市场的表现来看,2023年A股大概率会有较好的结构性机会,并有望在震荡中上行。

相聚资本总经理梁辉认为,今年市场大概率将上演春季行情。随着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化,消费数据持续向好,经济基本面出现拐点并持续改善的时间或在春季,这也对应着股市扭转颓势的时间点。“后续随着影响股市走向的两大利空因素出现反转,A股有望走出‘回血复苏’的重振行情。”

重阳投资也分析称,从外部来看,在市场对美国加息预期定价已经相对充分的情况下,美国长债利率和美元汇率可能已经见顶,全球流动性环境总体趋好。从风险偏好方面来看,2023年伴随着防疫政策持续优化,其他收缩性政策逐步调整,经济活力有望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的风险偏好将逐步提升,A股和港股均存在相当的估值修复机会。

标签: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