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 > 正文

《巴比伦》:浮生梦一场

2023-02-26 20:10:19来源:哔哩哔哩  

巴比伦,两河流域的古代帝国,繁荣一时的四大古文明之一,却在《巴比伦》这部电影中,成为了好莱坞发展初期疯狂、荒诞、逐梦的代名词。


【资料图】

隔了一周,我还是想聊聊这部后劲十足的“影迷情书”——《巴比伦》。

(全程剧透,最好看过全片再来)

说实话,我最开始对《巴比伦》是没啥期望的,国外票房与口碑暴雷,再加上略有门槛的好莱坞默片转型期的时代背景,让我抱着“看明星和听歌就够了”的烂片心态等待它网盘上映。

惊喜的是,这次被打脸的居然是我自己!达米恩·查泽雷导演依旧是那个将音乐与影像结合的恰到好处的鬼才,用3小时的片长呈现了一出时代洪流下悲喜交加的群像剧。

第一幕:梦想和疯狂

可以说,本片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观众能不能看下去——一出好莱坞名流们参与的奢华派对,但却是酒池肉林的那种。而我们观众也以男主曼尼的“小人物”视角,见识到这群名流们在这场派对中的放纵与疯狂,也见识到了这出群像剧的几位重要角色:颇具野心的底层少女内莉,颇有名气的大牌演员杰克,默默无闻却有才华的黑人小号手西德尼,神秘却理智的华裔女演员朱菲,以及充当“观察者”和“旁观者”的影评人埃莉诺。而本片的故事也从这些角色在派对上的交际和互动展开.......

如此多的出场角色,足以见得查泽雷导演的野心之大,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曼尼、内莉和西德尼代表的是小人物逐梦,杰克和朱菲则是处在名利场中心的两种极端(沉迷和理智),埃莉诺则因为身份一直在默默旁观.......因此,看似夸张的三小时片长,在如此多的角色故事线面前,甚至都显得刚好够用。

但纵使有着如此多的角色和剧情线,查泽雷导演也没放过各种影迷情怀的致敬。首先便是片中各个主要角色几乎都能找到对应的历史原型(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豆瓣的巴比伦影评区看看,有大佬很详尽的解读),其次便是影片前半段和中段对好莱坞片场略显夸张又讽刺的还原:前半段的重头戏之一,便是曼尼和内莉初访好莱坞片场的经历,查泽雷导演用快速的镜头切换剪辑和急躁的爵士乐,将浮躁和野蛮的片场气氛展现的淋漓尽致:简陋的摄影布景,拥挤杂乱的片场,瘾君子担当的群演,还有真能闹出人命的拍摄现场和危险的道具.........但曼尼和内莉两个小人物最终玩命般的挽救了危机重重的片场,德国导演为杰克拍摄的那浪漫至极的一幕,背后却是如此的乱象,这又何尝不是种讽刺。

第二幕重点描绘的片场戏份则是在影片中段,有声电影逐渐成为主流,内莉和她的团队也开始尝试这一领域,但与前半段野蛮无秩序的片场截然相反,更加专业的摄影棚,更加规矩的拍摄,还有严格到堪比强迫症的收音要求,反倒让拍戏变得束手束脚,失去了一份“自由感”。除此之外,这一段全程无配乐,除了重复的音效就只有演员们的台词对抗,压抑到紧张的氛围和一次次NG带来的矛盾情绪冲突让我有种《爆裂鼓手》的既视感(笑)。

这两段戏份通过无声和有声的碰撞,既展现了技术升级和行业规则带来的束手束脚,又体现了那个年代电影人们的疯狂和自由,可以说是本片我最喜欢的两个段落。

而情怀致敬体现最为深刻的部分,则是结尾处那段长达四分钟的影史混剪,但这里先按下不表,等到后面再展开聊聊。

第二幕:悲剧与破碎

可疯狂和繁荣并不长久,有声电影的出现改变了时代,而各个主要角色的命运,也在内莉愈发严重的自毁倾向下走向崩坏。如日中天的杰克因为嗓音问题走了下坡路,被时代所抛弃,经历数次尝试也没能翻身的他终于看透了好莱坞的一切,选择了自我了断;朱菲因为同性恋丑闻被逐渐保守的好莱坞抛弃,但也幸运的离开了这浮躁的名利场;西德尼因为音乐才华和种族身份红极一时,却又被刻板印象伤害了自尊,愤然离去,同样幸运的全身而退;而内莉则成了最为悲惨的角色,自卑与自毁倾向让她不愿攀附名利权贵,但嗑药和嗜赌又逐渐将她拉入深渊,曾经靠野性和自由称霸大银幕的她,在这个时代沦为了一位“三流艳星”;至于曼尼,虽然他是唯一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角色(成为大制片人),但对“白月光”内莉的眷恋,也将他的人生拖下了水,招惹了不该惹的黑帮大佬,失去了一生挚爱......

可以说,在好莱坞,或者说洛杉矶这座城市,功成名就又全身而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杰克和内莉便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在名利场沉沦太久,久到被时代抛弃也不知,即便后来幡然醒悟想要做出弥补,也是无济于事,虽然他们真的热爱电影,热爱着这个行业,但早已处在中心的他们陷得太深,只能无奈的接受自己的失败,自暴自弃的走向极端。而真正理智的,反倒是西德尼、朱菲、埃莉诺这些边缘人,没有过于深入名利场的他们,反倒能看出纸醉金迷背后的疯狂,及时退出。

而曼尼则是两种态度的集合,他既享受步步高升带来的快感和荣誉,又出于对电影的热爱而保留了一丝长远的眼界和理智,但面对内莉时他的爱却又是异常疯狂和执着的,虽然在结尾两人终于互诉情意,但这份爱又差点带来了毁灭,内莉也意识到自身的无可救药,才选择了主动退出,挽救了曼尼,留下一段意难平的悲剧。侥幸存活的曼尼,也在爱情和事业的双重破碎中,远离了这座浮华的“巴比伦城”。

故事若是到此完结,那本片也只是部悲剧版的《好莱坞往事》2.0,但最终幕的神来之笔,却让我感叹,查泽雷导演真是为了“一碟醋”包了前面一盘两个多小时的“饺子”。

第三幕:电影“不死”

最后一幕中,内莉因吸毒过量而死(甚至只占据了报纸的一小栏),曼尼则在时隔多年后(1952年)回到洛杉矶,此时的他早已有了家庭,也顺便开了家音像店谋生。故地重游的他看到了自己曾待过的制片厂变得更具规模,随后他又去了附近的剧院看电影,而剧院正在放映的,正是刚上映不久的影史名作《雨中曲》。

而这也是查泽雷导演影迷情怀最重,也是全片最为升华的一幕。这出“戏中戏”不仅让本片和这部经典佳作产生了巧妙呼应和致敬(时代背景和部分角色几乎相同),也通过这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让曼尼和观众融为一体,前面两个多小时充斥着荒唐讽刺的悲喜剧,以及那些早已离开的身边人,在大银幕上却显得如此光鲜亮眼,仿佛他们最完美的一刻都定格于此(正如埃莉诺点醒杰克的那番话一样),我的表情也如屏幕中的曼尼一样,惊讶、悲伤、怀念。

但这还没有结束,查泽雷导演更是整了出神来之笔:一段长达四分钟的影史混剪,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定格动画到CG动画,从4:3到16:9......电影行业并没有因为疯狂而沉寂,技术的升级换代,制作的愈加规范,这一行业反倒更加繁荣,即便有无数的人早已被时代洪流抛弃和淹没,但电影依旧“不死”!

最终,曼尼这奇妙的观影经历仿佛看透了未来,他不再悲伤,破涕为笑。查泽雷导演也借曼尼这一角色,送上了这封真挚的“影迷情书”。

这大概是篇相当私人化的专栏,里面可能充斥的一些矫情表达还请别在意(笑)。只想说《巴比伦》这部作品实在是后劲过大,现在我还是能想到曼尼最后的破涕为笑,想到杰克和内莉定格在黑白银幕上的最美一刻,想到电影这个我所热爱并且将一直热爱下去的东西。

感谢查泽雷导演,拍出这样一部影迷情怀和观感都相当优秀的作品,虽然还是有些不太行的部分(像是马奎尔饰演的黑帮大佬那段略显多余),但目前为止,《巴比伦》绝对是我心中的年度最佳电影之一!它不一定适合所有观众,但它也真的触动到了影迷的内心。

标签: 有声电影 破涕为笑 束手束脚

责任编辑:hnmd003

相关阅读

资讯播报

推荐阅读